FreeRange user yuebai li wanted you to see this:
����
���� 随着西方经济举步维艰,中国有机会证明自己――但必须谨慎点。
����
����Mar 19th 2009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James Miles 刘士鑫/译
����
����
����
����一个闷热的春天的午后,挤在这间宾馆会议室的人此刻一定后悔带了外套。其中一些人幸运地坐上了仅有的几把椅子,其余的人只能磨踵接肩地挤成一团,聆听一篇长达90分钟的争论:美帝国主义的威胁,以及经济危机怎样影响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不断加剧的冲突。
����
����
����
����坐在一幅巨大的年轻时代毛泽东的肖像前,张宏亮深知在一群民族分子和蔑视所谓自由的听众面前怎样表现。他的无所不讲无所不谈,从赞美毛主席,到对美国无历史、无文化的批判,甚至还扯到要警惕右倾“白色恐怖”的威胁;经济危机完完全全是西方的错误,西方深受其害后会转嫁到中国;中国应该制造大飞机;与美国的战争没有赢家,但中国不会惧怕。。。
����
����
����
����全球经济危机以来,中国的左派人士更加活跃了起来。张宏亮属于那种极端的一类:他们都怀念毛主席时代的平等主义、公有制制度及明确和美国的敌对关系。他的研习班建立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这还只是中国成千上万的志同道合的网站中的其中一个。在这些网站中充满了民族主义和赞颂共产的言论。在他们看来,中国是个受害国,并且期待有那么一天可以血债血偿。去年12月,来自全国的这些网站的常客发自内心自发组织庆典,庆祝毛主席诞辰115周年。
����
����
����
����没有人愿意这种激进毛主义的回归。然而他们的民族主义有着广大的号召力。放眼世界,在经济动荡之际,西方领导者们似乎急切希望得到债权富国――中国的帮助,中国看到了其中的战略机遇。甚至在去年经济危机袭击中国之前,民族主义就已经沸腾起来。这在公众对三月份西藏动乱、西方国家扶持达赖喇嘛及八月份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回应可见一斑。而现在,一个受挫的西方世界对于积怨已久的左派来说无疑是个可喜的靶子。就连一向谨慎的政府也开始在世界舞台上秀出自己的肌肉。
����
����
����
����在过去2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除去1995-96年台海危机是剑拔弩张的对峙以及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中国在国际上一直谨慎行事。决策者们的处事方式总结为一个成语就是:三思而行。已故的邓小平曾提出一系列策略:中国应该放低姿态、不出头、韬光养晦。但现在全球经济危机及引发西方明显的弱势正使官方重新考虑这项策略。
����
����
����
����对外中国领导人仍然在试图打消疑虑。在一月底和二月初访欧期间,中国总理温家宝强调了中国的发展不会威胁任何人。他在剑桥大学演讲时说道(此次演讲以一个德国抗议学生的扔鞋事件为人熟记),中国将会是,一个和平与合作的大国。一些明感的西方外交官在“大国”这个词上竖起了耳朵,但这个词是温总理在经济危机爆发很久前用来形容中国的。为了尊重外国的感情,政府在其通讯社――新华社的英文文本里用“国家”一词作为替代。
����
����
����
����然而在西藏问题上,中国却缩手缩脚。在去年与达赖喇嘛的代表进行了三轮的会谈却仍未与西方达成主要共识。随即三月份的动乱,中国已经失去了兴趣。众多的安全禁令在西藏高原强制施行,禁止在这个月举行“动乱50周年”的任何抗议活动,正是那次动乱造成达赖喇嘛流窜至印度。外国记者(尽管提出了申请)一概不得进入。
����
����
����
����在二月下旬,中国热情洋溢地欢迎了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它有理由感到自豪。这里有一个美国重要官员明白地向中国求助。希拉里――曾经吹嘘她在1995年访问北京时,有多么地强调人权问题――现在则建议中国的不良记录不应阻碍双方在经济危机和全球变暖的合作。像在毛泽东思想研习班里张宏亮之辈肯定很欣赏她的态度偏软的新基调。
����
����
����
����希拉里离开后两个星期,中国渔船在南中国海(根据五角大楼)骚扰了一艘没有武装的美国舰船――“无暇”号。该船当时里中国海岸线仅仅75英里(150公里),并且有可能在侦测中国的潜艇。但尽管中方强烈抗议,美国还是经常在靠近中国的国际海域部署海军以侦测其军事活动。在这起事件上,中国反应比以往更加积极――包围美舰并试图阻止其撤离。美国随后派出一艘驱逐舰为“无暇”号护航。
����
����
����
����一次谨慎的试探
����
����
����
����中国明显不想把事情闹大,可能是由于考虑到2001年美国间谍飞机撞落中国歼击机,而迫使其降落中国空军基地之后,所造成的两国间关系的巨大危机。那次美军机组人员被扣留11天。这次中国派遣了一艘渔政船(几乎没有一项符合驱逐舰的条件)前往该海域。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时殷弘表示,最近的事件表明了中国与西方国家打交道全新的信心十足的表现。
����
����
����
����尽管中国对美国可能不愿意因为一次谨慎的试探而过火,在欧洲却是另外一回事。中方突然取消原定于去年12月与欧盟举行的峰会表明,即使面对经济危机,北京仍然准备好对其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领导人传达明白无误的冷落态度。事件起因是萨科奇(当时法国是欧盟轮值主席国)会见达赖喇嘛。中国已经同意在今年晚些时候与欧盟重新商定峰会的日程,但萨科奇还没有被原谅。温家宝总理在欧洲之行中回避了法国。“我在飞机上看了欧洲地图,我的行程绕开了法国,”他说道。
����
����
����
����邓小平同志的韬光养晦策略并没有被放弃。中方对所谓G2的反应冷淡。有人认为解决世界经济危机的途径最终决定于两股力量,中国和美国――G2(Giant 2两巨头)。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弗雷德・伯格斯滕,去年七月在Foreign Affairs(外交季刊)上撰文赞同了此观点。他认为,中国将继续作为“总的来说,一个在国际体系中没有多少影响力,相应地,承担更少的责任的小国”。即使远在当下的经济危机之前,中国还是对国际规则和机构,构成了越来越大的挑战。伯格斯滕还说,阻止多哈回合全球贸易谈判进展、不考虑人权和环境问题援助某些国家、抵制通过一个灵活的货币汇率政策。再好不过的,他认为,就是中国和美国作为“G2”通力合作,共同领导全球经济体系。
����
����
����
����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及其首席经济学家林逸夫,在3月6日的华盛顿邮报上赞扬了“G2”的论调。他们没有重复伯格斯滕批评中国“顽固” ,他们认为: “没有一个强有力G2, G20(20国集团)将失去失望” 。但是,一些中国官员却把它视作一个陷阱。《�t望》,一本新华社刊登的杂志说,中国学者相信这种论调对中国“弊大于利”。美国从不会放弃控制世界秩序,并在任何情况下,中国绝不会设法施加霸权。
����
����
����
����中国理所当然庆幸关于其全球力量正在增长的论点。正如一位西方外交家所言,4月2日在伦敦举行的20国集团峰会间隙,美国总统奥巴马与其对手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会晤,远比峰会本身更重要。去年20国集团峰会前,中国宣布4万亿(5650亿美元)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一下子吸走所有的聚光灯。中国有另一手的谣言在继续流传。结果会让所有人满意的。
����
����
����
����但中国不是在(然而,无论如何)试图把美国赶下宝座。中国在为自己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寻求更有力的发言权,而美国人,实际上行使了否决权。但中国并不要求其自己的否决权。在3月13日新闻发布会上,温家宝避免涉及是否将给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多的资金,以加强其处理金融危机时的职能。外交官认为,中国会贡献多少,将取决于它得到多少发言权。3月17日China Daily(中国日报)援引一位有影响力的华人经济学家余永定的话说,中国不应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多做贡献――至少因为某些尤其是欧洲有着“反华心态”的国家,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救助名单之列。
����
����
����
����购买美国国债
����
����
����
����围绕中国怎样利用当前危机,以增强其战略影响力的激进问题,一些中国学者和评论员喋喋不休地争论着。最近的Economic Reference(经济参考报),一份政府智囊团出版的期刊,指出此次危机将严重动摇发达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根基。这就给中国巩固其地位创造了一个“历史机遇”。通过这样做,将有助于防止政治动荡,以及赢得该地区的战略影响力。
����
����
����
����文章建议,在美国,中国应收购企业,以获取先进的技术诀窍。如果美国政府从中作梗, “中国政府完全可以利用其美元储蓄作为谈判筹码,迫使美国政府同意中国的收购。”外交官们说,他们甚至听到低级别中国官员认为,如果华盛顿在西藏问题上激怒中国,中国可能抛售美国国库券的威胁。假如奥巴马与达赖喇嘛会见,就可能成为导火索。几乎没有人中国会冒险采取这种自毁的策略,但这样的观点的流传表明,一些官员正在更加昂首阔步,无所畏惧。中国3月18日决定使用反垄断法以阻止可口可乐24亿美元收购汇源案,这将被某些美国人视为这方面的证据。汇源为一家中国果汁生产商。
����
����
����这种自信在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2月份访问拉美时也有所显现。在与墨西哥海外华侨会见时,习近平副主席,被认为是胡锦涛主席的接班人,抱怨“受够了外国对中国的无端指责”。习副主席说道,中国,没有向任何国家输出革命、平穷、饥饿或者“到处作乱”,“所以,还有什么好指责的?”习副主席的大多数外交同事认为这段话与主题相去太远,尽管有着民族主义色彩的网站对此欢欣鼓舞,但国内媒体还是不允许报道。
����
����
����
����中国领导层在避免给人认为中国正在动摇其对资本市场化(尽管政府在调控中起着巨大作用)的承诺方面,正承受着巨大压力。但是,中国的经济本身也受到了金融风暴的冲击。政府估计,随着以输出廉价产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相继倒闭,大约2000万农民工丢掉了饭碗。白领阶层也受到了影响。许多人在被辞退,更多的人则被迫削减工资和奖金。中国领导人表示,今年中国经济仍能取得8%的增长;世界银行尽管预测其增长仅为而6.5%,但仍指出中国是“世界经济整体黯淡的背景下的一个相对亮点”。但其经济激增的时代肯定结束了。
����
����
����
����亚当・斯密的追随者
����
����
����
����在整个危机中,中国领导人深知与西方进行贸易的重要性,而一直标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危险性。令中国网民左派人士失望的是,温总理在记者吹风会上再次表示赞赏亚当・史密斯。在伦敦,他通过Financial Times(金融时报)透露,他已经把史密斯的《道德观理论》一书放进了他的行囊。
����
����
����
����温总理解释,这本说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如果经济发展的成果不能共享,就是“道德上不健全的”,同时也会威胁到社会稳定。这个观点得到了许多对中国飞速发展,成果却分配极其不公怀有怨言人士的强烈反响。中国领导人可以在其与西方的对抗中取得一些成绩,但他们知道,在经济放缓时没有采取足够措施救助来受害者,更易受到来自国内的批评。通过强调史密斯哲学的这段论述,温总理试图告诉百姓他在乎。
����
����
����
����然而,就困扰西方国家如何应对危机的争论,政府并不希望为同样的争论而恼火。这个月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年度会议,只召开了9天而不是以往的两个星期。尽管官方媒体想要获得更为详尽的政府预算,然而政府透露的议程却惊人的少。大会主席,吴邦国,在大会上上发表长篇反对西方式民主的演讲。“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他向代表们阐述道。
����
����
����
����但是大会很少有关于刺激经济的举措的新细节透露出来。政府轻描淡写地表示有关医疗改革领域预算(过去三年中8500亿人民币)的单独细节,只有在被大会通过后才会最终最定。粗略地回复人们的担忧,大会透露: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中,社会福利项目开支将增加1%到4%,基础设施建设将由原来的45%降至38%。环境项目开支也由9%降至5%。中国的绿色承诺似乎在消退。
����
����
����
����图中也有一些值得庆贺的。国有企业将是刺激消费的巨大受益者( 毛泽东思想的支持者仍在鼓噪10年前废除大量国有企业的举措) 。但中国自由经济学家担心,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裙带企业将瓜分战利品,而把中小型民营企业晾在一旁。他们还担心,改革可能会停滞。
����
����
����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一个主张改革的自由派智库,刚刚出版了一篇171页题为“国际金融危机挑战我国的改革”的报告。它描述了经济危机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年来,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导致数百万人失业的国有企业改组)。
����
����
����
����报告指出,如果没有进一步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刺激计划不仅将无法实现其目标,还会埋下长期隐患。报告提出,需要改革的是,政府控制价格的水、电和政府垄断的行业,如电信,铁路和航空。报告还呼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如鼓励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释放对利率的控制和允许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等。
����
����
����
����3月13日,在全国人大即将结束时,温家宝说,应对危机,中国“宁愿加快改革”。他说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力量、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政府还应继续进行政治改革,以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权利 。但是,经济危机不会增强官方改革的力度。许多人将更加相信,政府在经济中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其拥有的银行)和国家的一党制是一种促进,而不是阻碍。(还有那个国家可以宣布这么大的开支计划而不用浪费大把时间辩论?)
����
����
����
����随着危机的加深,更有可能的是,政府在处理国内政策时将变得越来越谨慎。但是,如果在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更加严重,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将更加倾向于要求他们的政府站出来对抗它们。本月,一本书名为《不满的中国》出版 (首版印数70,000 ,一位宣传人士声称) ,旨在挖掘作者认为广泛存在公众中的对西方国家的不满情绪。其中一篇文章认为,金融危机可能会导致猜忌的西方通过对中国发动战争以消除其影响。
����
����
����
����书中有一些细节相当阴暗。该书的其中一个作者(坐在星巴克咖啡厅时)说道,政府担心这样的书,会在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猜忌火上浇油。出版社删除了关于印度的1975年吞并锡金的事件,因为他们认为这可能使印度感到不安。中国愿能成为世界第一,但更希望不会与其他大国交恶。
����
����原文链接:http://www.economist.com/world/asia/displayStory.cfm?story_id=13326082&source=hptextfeature
����
时代
FreeRange WebReader - bringing the Internet to your mobile phone like never before!
Reading this on your Windows Smartphone, Palm or Blackberry? Try it now by clicking http://mwap.a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